Appearance
用新知识成功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是现世的魔法,
石头里面怎么榨出油?你觉得不可能的事,无数前人积累的智慧,解释了、指明了、创造了那些方法——当你如此行为,便眼睁睁看着石头里面榨出了油,你即使不热泪盈眶,也一定会感动的。
老师就是起这个作用,让他们惊奇、信任、反思、创造:
- 他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人类不能抗拒思考的诱惑,经过一个恰当的停顿,吊足学生味口,紧接着
- 从学生想象力穷之处,给他们提示,激发新的思考……
- 如此往复直到这个具体的问题在学生的参与下被解决,然后复盘
- 通过交出地图,将大大提高复盘的效率,刚刚的思路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哪些替代的方法?替代的方法各有何利弊?详略之间就是学科体系,最后融汇
- 提出需要更多方法综合的问题,直到学生熟练运用方法
- 让学生独立提出这样的好问题,有无师承区别于此,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掌握(5.),那提问与创造通常是无效的(民科生成术)
- 上述的知识是可以循环叠加的,称为螺旋式上升也行
- 因此而增长的学识,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他们于是有更多的勇气,去摸黑,成为后人的前人
人会因为知识而惊奇、而自信、而沉静、而快乐,并得到需要,承担责任,勇敢而自由……即便对于人类来说这也是不易的,自己摸黑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走通这条循环的运气,即便走通了,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这着实不是个人努力可以决定的事情。这就是人永远不可能孤立出来的原因,不是因为社会分工,那只是社会形态的一个阶段,而是因为人如果要解除物质的封印,习得任何一种魔法,都不得不依赖前人,但知识又是非个人化的——这种传承的谱系使得知识的快乐本身形成了力量,一种对于孤立的个人而言近乎神迹的力量。
所以教育是神圣的——任何一个愿意真诚指导后进者的行为,都具有这种神圣性。你见过这圣光吗?享受过新知的快乐吗?哪怕一次,如果没有,那一定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不是对个人可能的要求。
据我浅薄的经验,以成绩排名为单一选拔依据的当代教育,目的根本不是创造这种成功,毋宁说当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制造失败。教育不过是它意外的副产品,它之所以还能被称为教育,是因为它一定程度提高了新知快乐的出现机率。
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不应该选拔人,其实教育应该更大的承担这种功能,一切行动必须要与后果,尤其是与责任相联系,才能真正塑造人。
选拔是一种价值评估——你因为什么而被社会需要。能看到你价值的伯乐甚至比你的价值本身更稀缺,但单维的选拔在告诉极少数(名列前茅)人的价值时,贬损了其他人的价值。一个坏制度的好处就在于其漏洞,正是建制教育逐渐与社会市场脱节,因此更多的人作为教育的代价却在工作中触及到、享受到本应由教育带来的新知快乐。不幸中的万幸,仍然是不幸,教育系统的失败会制造可以轻易避免的痛苦,会批量生产低级趣味,会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
未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将会惊异于我们社会为了发挥少数人的估高价而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就像我们解释科举考试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消磨知识分子的精力,维持社会稳定。代价是,八股文之外的其他事业逐渐陷于人才枯竭发展停滞的境地。
那么我们现在是在为什么付出代价呢?谁希望,谁不希望?
缺成功,还缺觉得这苦是不必要吃的改革者。一些父母顶多(能)爱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绕过。其他则或无能力,或迷失于吃苦的品格——但是,苦中作乐之所以是良好的能力和品格,是因其增强了面对痛苦的勇气,如果因此认为苦难本身有什么价值,则不过是逻辑教育失败的又一例证矣,但这毕竟不是他们的错(如果领导者有这样的观念则是不可原谅的)。总之,失败的领导者与千万父母都是这种苦难伦理的教育结果,业力。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有躺平的、有失业的、有无业的、有不婚的、有丁克的……当然,几乎无一例外是挣扎着的,那就请永远不要忘了,痛苦没有价值,是你那为了避免他人的痛苦而宁愿自己受着点儿的心,有价值,别丢。
No one could ever deserves to suffer!